2013年3月13日消息,目前PDH廣泛應用于電信運營商專線接入項目中,這種傳統的點到點通信在早期專網中有良好的適應性,開通簡單,數據傳輸可靠,在一段時期內成為電信網的主要應用模式,但是這種基于大量PDH/PDH群的組網方式已經遠遠不適應當前網絡的要求,存在以下明顯不足。
每對PDH均要單獨占用一對光纖線路,非常耗費運營商的光纖資源,增加了電信運營商的建網成本。另外,這種應用模式光纖利用率低,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光纖傳輸的潛力。
采用PDH組網結構單一,多數只能組成簡單的點對點網絡,局端機房將會堆疊大量的PDH和協議轉換器,會造成業務調度不方便,在改造和擴容時需要現場更換設備或重新跳線,不利于運營商的網絡業務融合和結構優化。
電信機房大量的PDH設備需要配置大量電纜以及DDF配線架,造成網絡故障點增多,系統的可靠性降低。
PDH阻斷了匯聚層與接入層之間在網絡管理上的有機聯系,運營維護成本增加,業務轉接復雜,難以實現集中監控以及資源靈活調配,造成了管理上的盲區。
業務擴展性差,業務拓展缺乏連續性,無法進行前瞻性規劃接入網的演進趨勢,中繼光纖消耗大,光纖投資成本高。
E1無源光復用技術的工作機制
烽火網絡根據當前PDH組網應用的不足,創造性地推出了E1無源光復用技術。該技術采用時分復用的設計思想,通過一根中繼光纖最多可接入32個高可靠性大客戶業務。E1無源光復用技術集成了SDH技術的高可靠性和無源光網絡技術的簡約性,SDH技術內核克服了無源光網絡技術基于電路仿真提供TDM業務帶來的安全風險,同時提高了單中繼光纖的用戶接入數量,降低光纖投資成本。E1無源光復用系統是高可靠性、高安全性的大客戶光纖接入最佳解決方案。
E1無源光復用與PON網絡結構類似,分為OLT、ODN、ONU三部分,與基于IEEE 802.3數據幀結構不同的是,E1無源光復用采用customization幀,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圖1 專網接入側改造拓撲圖
在ONU注冊成功之后,會分配一個全球惟一的設備ID,ONU接收數據時,僅接收符合自己ID的數據包或者廣播包。由于這個ID不同于EPON的LLID,是全球惟一的設備ID,因此具有極高的安全性。
同EPON類似,E1無源光復用技術采用多點控制協議MPCP機制為基礎,MPCP通過消息、狀態機和定時器來控制訪問TDMA方式的P2MP的拓撲結構。MPCP在OLT和ONU之間規定了一種控制機制來協調數據的有效發送和接收,即系統運行過程中上行方向在一個時刻只允許一個ONU發送,位于OLT的高層負責處理發送的定時、不同ONU的狀態報告,從而優化PON系統內部的帶寬分配。為了實現系統同步,E1無源光復用技術采用時間標簽方式,在OLT側有一個全局的計數器,OLT根據本地計數器在下行方向插入時鐘標簽,ONU根據收到的時鐘標簽修正本地計數器,完成系統同步;ONU根據本地的計數器在上行方向插入時鐘標簽,OLT根據收到的時鐘標簽完成測距。
對專網的定向改造方案
針對PDH組網應用的明顯不足,通過E1無源光復用技術對現有PDH網絡進行優化和改造,釋放出大量的光纖資源,也是對“光進銅退”的一個有力補充。在專網接入側,將多路點對點PDH網絡改造成在客戶端部署無源光分路器和E1 ONU,再通過一對中繼光纖接入運營商局端機房,網絡拓撲圖如圖1所示。
改造后的網絡可以節?。?/span>N-1)×20KM的光纖資源(N=1~32),而且中間采用無源設備,大大節約了光纖成本和運維壓力。
在專網匯聚中心,將大對數PDH設備改造為MSAP的STM-1與SDH無縫對接,將多級轉換集成到MSAP綜合平臺之中,組網更簡潔、層次更清晰、管理更方便,網絡拓撲圖如圖2所示。
六大突出優勢
高安全性
E1無源光復用技術采用TDM方式和customization幀格式,克服了EPON中所有ONU接收全部數據包帶來的潛在風險,有效提高了網絡的安全性。另外組網的大客戶專網與其它網絡物理隔離,更加安全可靠。
節省光纖資源
采用E1無源光復用技術使網絡更加簡潔,使客戶運維便捷,節省運維成本,同時節省大量中繼光纖資源,節省光纖投資,通過E1無源光復用技術釋放出來的光纖資源可以用于其它線路租賃業務,提高電信運營商的收益。
靈活的擴展性
局端系統支持32路E1的匯聚能力,可以一對光纖接入通過1~32路終端客戶的能力。另外,整套MSAP系統支持12套OLT,滿配最大支持384路PDH光方向的能力,業務擴展靈活。
網絡簡潔
在局端機房省掉大量的E1跳線工作,省時省力,同時減少了故障點,設備集成度高,接入業務密度高,節省設備空間,組網更簡潔,層次更清晰。
高性價比
與傳統PDH組網方式相比,E1無源光復用技術組網性價比更高,節省了大量的光纖成本,節省了施工周期,網絡部署簡單。
強大的網管能力
E1無源光復用技術提供強大的全局網管功能,無故障盲點,做到主動服務。局端設備可以管理到遠端的設備,增加運營商對末梢網絡的管理能力。